民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产生出无数文化符号,成为不竭的民俗资源,褒有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文化魅力。
葫芦雕刻是一种用葫芦雕刻的艺术,2008年6月7日,葫芦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葫芦雕刻种类和工艺非常丰富,几百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极富美学魅力。葫芦雕刻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工艺极为丰富,雕刻过程非常规范,颇具工艺之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力其内涵来源于世俗生活,作品服务于世俗生活,颇受大众喜爱。
贺兰皮影戏在继承陕西皮影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贺兰皮影戏的唱腔既有陕西“俗曲道情”和“西府秦腔”的继承,又有对宁夏山花儿、时令小调的广泛吸收。唱腔在保留了陕西西路唱腔特点的同时,将唱腔“板路”中的苦音更深度化,转音更有层次。“彩腔”中的“分慢板腔”借助嗓口气流涌退,收放自如。演唱时大胆使用甩腔、帮腔、帮唱、唱腔等演唱方式,喧染了舞台气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唱风格。
回族剪纸和汉族剪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回族剪纸内容主要表现五个方面:一是蔬菜类,如水萝卜、大白菜等;二是花卉类,如牡丹、莲花等;三是瓜果类,如葡萄、西瓜等;四是动物类,如黄牛、蝴蝶、草原鸡等;五是自然景物类,如盖碗茶、回族汤瓶、美丽沙湖等。技法匀称,手法造型逼真,回乡气息风格浓厚。
中国传统戏剧剧种,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民间器乐,是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
中宁县狮子发祥于原东华乡刘庙村,至今,民谚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刘庙武术拳师吴进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纸浆和胶泥拍成狮头,用布做成狮皮,用麻做成狮毛,仿其舞法,糅以拳术,首倡其事。狮子的耍法分为文耍和武耍两种。文耍,指耍绣球、上桌子,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性格;武耍指狮子和拳术套在一起,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据传,民国年间吴桥、黄营不耍狮子而耍老虎。现在,刘庙有时将狮子和老虎套在一起来耍。
中卫舞龙流传沿袭久远,据史料记载,元、明、清时期舞龙已成为元宵节、寺庙祭祀、庆典的主要社火内容之一。中卫地区的舞龙不同于周边地区,有其独特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舞龙讲究规矩很多,首先是舞龙的组织者班首乃德高望重,人齐家兴,人丁兴旺的长者,亦是寺庙的会长或热心精通舞龙的把式担任。舞龙者必须是身体精壮,体力充沛,机灵乖巧的青壮年人。表演内容讲究阵法套路,不出差错,有出有进,有进有退,高低左右,盘绕迂回,绕旗钻阵,各有定式。基本套路有出龙、戏水、戏珠、盘龙、绕旗、钻阵、跳门等。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戴斯达尔是波斯语,意为缠头巾,它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的“戴斯达尔”,色以白、黄为主。麦赛海袜是阿拉伯语,意为皮袜子,牛皮加工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准白也是阿拉伯语,意即袍子,用棉布、化纤和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领子为制服领口,色多为黑、白、灰三种。礼拜帽亦称回回帽,系一种无沿小圆帽。礼拜帽色以白、黑为主,也有灰、蓝、绿色。盖头是回族等穆斯林妇女传统的头巾,用于遮盖头发、耳朵、脖子,露出面孔。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也可订做属于自己的特有画面或肖像,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宁夏六盘山(古陇山)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在山野地域即兴而作的徒歌。到公元7世纪初(隋末唐初),中西亚的穆斯林(回族先民)陆续来华经商定居,中西文化碰撞,几经交融,于明代以后形成独特的复合性与多元性文化体征——“回族山花儿”。“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周郎,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
民俗表演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民俗传承中,民俗表演是民俗文化中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喜庆场合、节庆假日没有民俗表演就像宴会没有酒喝一样乏味。
“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谓是大西北的篝火节。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其间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则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结尾。
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场"。它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隋朝末年,0臣当道,朝政1。唐王李渊及一些有识之士秘议谋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捉拿。情况万分危急,一位谋士建议唐王一行扮做秧歌队于元宵节放花灯之时逃出京城……。后唐王成了大业,便把这次出逃的情形编进秧歌,年节时表演,从此流传于民间,称隋唐秧歌。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
《烽火西夏》由西夏风情园旅游景区斥巨资打造,现场还原夏辽“河曲之战”,精彩的马上绝技,动人心魄的实景打斗,都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认可。